特应性皮炎又名异位性皮炎或异位性湿疹或遗传过敏性湿疹。异位性皮炎这一病名为年由瓦也斯(Wise)及苏兹伯格(Sulzberger)最早提出的。而“异位性”一词为柯卡(coca)于年首先倡议,其含义是:患者或家族成员易罹患哮喘病、枯草热、过敏性鼻炎、荨麻疹、湿疹等疾病史;对异种蛋白过敏;病人血青中lgE值增高;患者血青中嗜酸性白细胞增多。
过去很多年来,国内报道的儿童特应性皮炎患病率仅为3.07%,而国际上的儿童患病率达10%至20%。这与姚志荣教授及其所在的上海交通大医院皮肤科在临床中的感受大相径庭。到底是感受错了,还是数据错了?
日前,历时16年,医院皮肤科医院、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等联合开展针对特应性皮炎的系列研究终有成果:研究发现,中国城市儿童特应性皮炎的发生率已和发达国家持平,临床上常见的"湿疹"本质上就是特应性皮炎,临床表现不典型或轻症的患者曾因认识不足而被忽视。该成果近日荣获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也让很多特应性皮炎的患者少走了很多弯路。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社会的发展,近年来,中国由过敏引发的皮肤、呼吸道疾病发生率明显上升,越来越多的人有着切身体会。研究团队带领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儿童学组开展了我国12个中心城市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共计纳入84个幼儿园和40个预防接种站的名儿童。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至7岁城市儿童特应性皮炎患病率已达12.94%,此项研究填补了多年来我国儿童特应性皮炎的流行病学资料的空白。
姚志荣解释,中国儿童特应性皮炎的患病率较以往翻了4倍,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我们过去对于特应性皮炎的诊断认识不足,我们国家的皮肤病学教科书把特应性皮炎和湿疹作为两个独立的疾病,大多数临床形态不典型的特应性皮炎被诊断为湿疹,导致患病率被低估;第二,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中国城市儿童特应性皮炎的患病率确有提高。"他认为,通过该研究,希望大大促进我国皮肤科医生、公众对于特应性皮炎的认识,这将加快对我国皮肤病学教科书的修改,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对于特应性皮炎的统一认识,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那么,我国儿童是否有特别的症状呢?研究团队发现,中国汉族特应性皮炎患者具有眼睑湿疹、头皮皮炎、耳廓下裂隙3项临床体征,直接有利于提高临床医生对于特应性皮炎的诊出率,并为中国特应性皮炎诊断标准的建立奠定重要基础。
同时,随着特应性皮炎患病率上升,重症患者也日益增加,社会上流传着"治了也没效果,治也治不好"的说法。国际上经典的重症患者治疗选用环孢素等免疫抑制性药物,但可能导致患者免疫力下降、脏器功能受损、造血系统受抑制,风险较大。姚志荣团队本次率先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利多卡因静脉滴注治疗(俗称"大静封")对重症特应性皮炎治疗不仅有效,而且副作用小、价格低廉、停药不易"反跳"。为了进一步将该治疗推广,研究团队针对"大静封"的治疗机制、疗效和安全性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最新研究发现,利多卡因可通过Smad3/TGF-β信号通路促进调节性T细胞分化从而抑制炎症反应。这为利多卡因"大静封"这一治疗新策略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是重症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福音。
面对特应性皮炎如此顽固、难以治愈的现状,如何从根源上防治疾病更是重点。团队首次明确了中间丝聚合蛋白基因(FLG)突变是中国人群最主要的遗传易感因素,揭示了中国人群FLG基因的突变频率与突变谱。据悉,FLG基因突变直接导致皮肤中间丝聚合蛋白表达下降,皮肤屏障功能受损,"这就是为什么特应性皮炎患儿皮肤往往十分干燥,基础治疗强调大量外涂润肤霜去弥补先天和后天因素所致的皮肤屏障缺陷,防止过敏原入侵,有力改善症状。"
此外,团队首次提出FLG基因突变与哮喘的发生、以及特应性皮炎患者食物过敏强相关,而特应性皮炎患者的FLG基因突变正来源于家系中患鱼鳞病的父母。"这暗示着,父母或儿童本人患有寻常型鱼鳞病,那么孩子更易在3岁以后发生哮喘,一旦出现疑似症状建议尽早小儿呼吸科评估。并且这部分孩子如果出生后有奶癣(婴幼儿特应性皮炎),更要留意辅食添加过程中食物过敏的发生。"为此,姚志荣在医院还牵头成立过敏、变异多学科MDT诊疗团队,联合呼吸科、耳鼻咽喉科、消化内科、儿科等多个学科治疗相关过敏疾病。
通过不懈努力,国内外就特应性皮炎的发生机制已达成共识,认为它是遗传、免疫和环境、微生物多因素促成的结果。
对于防治特应性皮炎的几点常见误区,姚志荣也特别指出,"有些家长比较抵触激素,但对于特应性皮炎的诊断,必须规范遵医嘱用药。"此外他还提到,对于特应性皮炎患儿,家长应注意给孩子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汗液刺激、保持轻松情绪等。在使用润肤剂时,儿童每周需使用至克,成人患者为克。"
异位性皮炎病因和发病机制颇为复杂,至今为止尚未完全阐明。
该病原因之一遗传性过敏素质格外惹人注意,患者本人及其家族中成员对某些体内外物质的敏感性往往高于正常人。据统计表明:双亲皆有“异位性”表现者约70%后代也可呈“异位性”;若父母中仅一方见“异位性”则子女大致半数可见有“异位性”;然而在“异位性”病人中还有40%的父母未发现“异位性”。
本病的变应原以食物,特别是蛋白质食品尤为常见。另外,通过呼吸道吸入的各种物质,如屋尘、花粉、动物之毛及皮屑等亦不能忽视。通常认为婴儿期似乎是以食物过敏为主,而儿童期后却对吸入物过敏居多。
除上述以外,季节气侯变化、精神紧张、强烈搔抓刺激、出汗等均易使本病病情加剧。
异位性皮炎发病机制既可以是变态反应,也有非变态反应。其中有许多问题尚未获得一致结论,而且有些是相互矛盾的。对此需要今后努力实践,积极去探讨研究。
异位性皮炎可分为婴儿期、儿童期和成人期三个阶段。
一、婴儿期异位性皮炎
本型临床表现与婴儿湿疹相同,两者难于区分(详见本章第二节)。患儿可在2岁左右症状逐渐缓解,甚至自愈。其中有些患者至儿童期或成人期可再次复发;还有部分病人迁延不愈,可持续发展到儿童期,直至成人期。
二、儿童期异位性皮炎
此型多见于婴儿湿疹愈后,到6~10岁时再次发病;也可以自婴儿期持续演变而来;还有少数患者至儿童时期方始发病。
儿童期异位性皮炎又可分二型,即湿疹型和痒疹型。
湿疹型多发于四肢屈侧,特别是肘窝和腘窝。皮损表现与成人的亚急性或慢性湿疹酷似。常见为多数密集小丘疹、丘疱疹和小水疱,往往相互融合成片,部分呈苔藓样变。
痒疹型好发于四肢伸侧及背后,皮疹表现为全身性疏散分布的米粒至黄豆大丘疹、损害处干燥,陈旧皮损小而硬。病变处抓痕累累,往往伴有局部淋巴结肿大。
儿童期异位性皮炎自觉奇痒,以痒疹型尤甚,可因搔抓以至继发细菌感染。病程呈慢性经过,常反复发作,可逐渐痊愈或发展迁延为成人期异位性皮炎。
三、成人期异位皮炎
本期病人多有婴儿期或儿童期异位性皮炎之病史。皮损惯发于四肢屈侧、颈部、也可发生于前额、眼睑、手背等处。还偶有全身泛发者。病变较局限,皮疹多呈苔藓样变或淡红色丘疹性片块,表面可见细鳞屑附着和色素沉着。
患处瘙痒非常,往往因搔痒剧烈而继发感染。病程为慢性经过,病性时轻时重,最终亦可逐渐痊愈。
异位性皮炎典型患者要经历上述三个阶段的表现,即婴儿期,儿童期和成人期。但也可不出现婴儿期而直接进入儿童期或成人期异位性皮炎。有些患者仅有异位性皮炎表现,某些病人除有鼻炎外,还可伴发其他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等。个别患者可伴发白内障和视网膜剥离,此外,本病患者往往伴有皮肤干燥、毛囊角化、掌纹增多及皮肤白色划痕征现象。异位性皮炎易引起细菌感染或并发病毒性皮肤病。
本病患者血液中嗜酸性白细胞计数增多;病人血液清中lgE升高,用被动转移试验可测知;用特异抗原做皮试可呈阳性即发反应。
根据临床表现对婴儿期异位性皮炎可以作出诊断,而其它期异位性皮炎,还须结合辅助检查方能作出诊断。
本病同婴儿湿疹鉴别,关键为于前者有“异位性”,而后者无此表现。
异位性皮炎还应与婴儿脂溢性皮炎相鉴别,后者多为生后第3~4周开始发病。皮疹为红斑和油性鳞屑,缺乏多形性特点。好发于头部,亦可累及眉部、鼻唇沟、耳后、颈部等处。自觉轻痒或不痒。预后良好,往往于数月之内可痊愈。
尽量寻找发病原因并去除之,但较困难;注意调整饮食,切忌过饱,避免进食易致敏的物品,如喂食牛乳、鸡蛋白、柑桔等;哺乳母亲以清淡饮食为好,贝类食物及酒类应禁用;尽量减少外界不良刺激、如手抓、外用肥皂、热水烫洗等;衣着应较宽松、轻软,避穿毛制品或尼龙织品;本品忌种牛痘,避免接触新近种过牛痘或单纯疱疹患者,以防发生牛痘样疹或水痘样疹。
一、内用疗法
(一)抗组胺类药:可选用1~2种抗组胺药内服,对婴儿期异位性皮炎可用0.2%苯海拉明糖浆,2~4mg/kg.d,分三次服用。
(二)镇静剂:为加强止痒效果,可应用镇静剂、常用鲁米那(小儿剂量为0.5~1mg.次)或冬眠灵,(小儿剂量是0.5~1mg/kg.、次)。往往与抗组胺药伍用,可能提高疗效。
(三)助消化药:可酌选酵母片、乳酶生、维生素B1等口服以帮助消化,对促进本病好转或康复有裨益。
(四)皮质类固醇激素:仅适用于顽固、重症的成人期异位性皮炎,使用小剂量短疗程的治疗,如强地松20~30mg/日,可获较满意效果。对其它期的异位性皮炎,不主张采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疗法。
(五)抗生素:若有继发细菌感染者必要应用抗生素,可选择麦迪霉素、红霉素等,但最好不用青霉素,因本病患者青霉素过敏的发生率较高,故应予重视。
(六)中医中药治疗。
二、外用疗法
对症处置,治则和用法与湿疹相同。
中医解读炎症是什么
什么是炎症风暴,先补课看看《病毒与细胞的大战》,完全科幻大片既视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