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
十大願王裡頭說的隨喜功德,是否可以對治女眾的小心眼跟嫉妒心?
是的,這個隨喜功德是多少能夠對治那個嫉妒心。人家的好處你能隨喜,你就不會說「那沒什麼嘛」,女子很容易這樣說。
第一,女子是因為不尊重法,常常起嫉妒心。她不曉得人家做那個事情很難,不容易,她就說那也沒什麼。第二,女眾對法的認識跟把持不夠深刻,導致她對自己沒信心,需要人家的關注、關懷、疼惜,而別人的成就會搶走了自己需要的關懷。她不會去嫉妒遠方的誰,她會嫉妒自己周圍的人,因為周圍的人在跟她分享別人的關懷。周圍人有成就了,會得到比她更多的關懷,她難堪,她受不了。這個時候她就容易生起不得不的、自我保護式的嫉妒。為什麼女人老愛起嫉妒心?她不得不起嫉妒心,因為她要自我保護。就像我在賣東西,其他人又在我隔壁開了一家店,也在賣,這樣的話,相對我的顧客會被瓜分,我不高興,我要說那個人的不好。所以說,為什麼說女人天性愛嫉妒?她不得不然,她有更根本的因地在這兒。所以,佛陀說女子不能修法,法不入心。女眾怎麼能隨喜功德?要突破內心裡頭那種「需要跟人家分享」的那個關懷照顧心,「我不需要那些關懷」。可是,不需要關懷也不對,那種赤剌剌「你不要管我」,那個又錯了,那個也錯了!中道義是這樣,我不要求所謂關懷,但如果任何人有了關懷對我,我都很感激。沒有關懷,好好的,沒有錯;可是有關懷,我也不會生起「你不要給我關懷」的念頭,也不會這樣,這是中道義。男眾一向就是如此,有時候你給他太多關懷,他還怕怕的,不知什麼意思,他還不願意。男眾通常是,我活得好好的,你讓我好好地活著就好啦,你不要管我就是最好的關懷啦,不要這樣,不要管我就對了,男眾常常要求是這個。他這樣就比較容易看到功德的所在,而隨喜人家。女子要麼就是愛好人家的關懷,要麼就是又赤剌剌地說,「你們都不要關懷我啦,我自己做人就對了」,這個也是另外一面的反彈,我說這還不離女人態。所以,要關懷,是女人態;刻意地不要關懷,也是女人態。中道義是把關懷當作自然的存在,有也好,沒有也好,都不影響妳,那個才是丈夫態。不過,我並不認為一切的丈夫都能這麼完美,很多的丈夫也有傾向這類的心情的。即使他是個大比丘了,你今天不關懷他一下,他還是在那兒鬱卒不樂,人都有這種根本性格,這要注意。所以,能隨喜功德與否,牽涉到你能不能看到功德本身的莊嚴,這是要法入心才有辦法。法不入心,你只在看那個表面,即使在隨喜功德,你說在嘴裡,還是嫉妒在心裡。你今天問我這個話,我不太放心你就能夠隨喜功德,我還是要警告你,要真實地認知隨喜功德的內義,真正看到她那功德所在,而你讚美那個功德;因好樂那個功德的所在,而讚歎那個功德所在。你知道實踐那件功德的那個人的難能可貴,你又能夠放棄跟她分享關懷的這種心態,你才能真正地隨喜功德。有時候你能真實地知道功德的尊貴處在那兒,可是你又會想「她又把我的風頭搶去了,她又占去了我極大部分的被關懷的空間」。這樣的話,你還是在自怨自艾,你講出來的隨喜功德的話,還是酸溜溜的。從在俗到出家,到這麼幾年,我看到女子很難在我面前去讚歎另外一個女子,我很少看到這樣。有時候她也真讚歎,可是又太傾向感情化的讚歎,那還是落入女人態。讚歎隨喜功德是依法如實存在那個讚歎,不帶感情面的。有時候女眾要麼就太近,要麼就太遠,太近生起嫉妒;太遠,事實上是因為就是欣賞對方,所以把對方說得那麼好,並不在於法的當下她那麼好。這個時候也不是隨喜功德,那還是感情。所以,要觀察到徹底,倒西邊不行,倒東邊也不行,一定要恢復中道義,這是個大工程,要真的努力去做一做。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