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7麦粒肿艾灸调理实例

因为麦粒肿始发于眼睛周围,医院看,医院大都推荐手术,不管手术大小,总是有些风险,麦粒肿是一种炎症,其实可以采取艾灸方法消炎散肿。

1、什么是麦粒肿

麦粒肿又名睑腺炎,传统医学称其为土疳或土疡,俗称“针眼”,是一种普通的眼病,人人可以罹患,多发于青年人。此病顽固,而且容易复发,严重时可遗留眼脸疤痕。麦粒肿是皮脂腺和睑板腺发生急性化脓性感染的一种病症,分为外麦粒肿和内麦粒肿,切记不可自行挤脓,以免引起眼眶蜂织炎等并发症,应到正规眼科进行针对性治疗,滴眼液或者手术。

2、中医认为,麦粒肿为风热挟肝火上攻所致,治疗上以清肝泻火,解毒为法。

艾灸治疗对未成脓者可自行消退;对已成脓者,可促溃脓、排毒,局部不留疤痕,有根治效果,现简介如下。

3、麦粒肿常用穴位

后溪和耳垂眼穴(就是耳垂),施灸方法:

S1用艾灸杯在后溪穴熏灸10分钟;取左灸右、右灸左(交叉取穴)。

S2尔后用艾灸杯熏灸耳垂眼穴,以患者可忍受为度,每次5~10分钟。

S3每日两次,连续2~4日可愈。

4、艾灸作用原理

本病是眼睑皮脂腺体或睑板腺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而发生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4.1后溪穴为手太阳小肠经俞穴,通督脉,有散风清热,疏经活血之功。后溪穴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温灸后溪穴、可补虚泻实。“后溪穴”是手太阳小肠经所注为“输”之穴,亦是八脉交会穴之一。《灵枢·经脉篇》说:“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

4.2目之上下眼睑,不仅是手太阳小肠经脉之所过,也是十四经脉之所聚也,尤其是与阳明经脉的关系密切。

4.3艾绒具有温经散寒、活血祛风、除湿止痛的作用,可起泻实补虚之效。故凡对反复发作的患者,每多因余邪未清,或体质虚弱,卫外不固,易感风毒,尤为适宜。

4.4耳垂眼穴有清热明目之功。加上艾灸法的温经散寒,活血祛风,除湿止痛的作用,共奏泻实疏风清热之功,故可治疗本病。

5、实施例资料:据广江省东莞市卫生学校介绍,近30年来用灸治后溪穴治疗麦粒肿50例,效果甚好。轻者只灸1次治愈;重者施灸2次后可根治。一般在施灸后第1天,如未成脓的麦粒肿可自行消退,不会再成脓;如已成脓在施灸后第2天开始溃脓,3天后把浓排净,局部不留疤痕。

?版权声明:本治疗方案由顾问单位艾工坊提供,特表感谢!

1、本文编辑整理良剑年02月01日首次发表于艾茶香


转载请注明:http://www.rainbown.net/yczz/103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