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皮炎是一种自限性皮疹,通常见于生后3周至12个月的婴儿,表现为油腻外观、淡黄色鳞屑的红斑,好发于皮脂腺丰富部位,如头皮、外耳、面中部和间擦部位。据报道,不满1个月的婴儿中10%有脂溢性皮炎,3个月龄时患病率达到峰值(约70%),随后数月患病率稳定下降,此病累及约7%的1-2岁的幼儿。
发病机制
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有学者认为可能与孕期母体雄激素经胎盘转移并刺激婴儿皮脂腺的生长有关,但证据并不充分。另据报道,脂溢性皮炎的婴儿会出现马拉色菌定植,相关性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临床表现
①新生儿和婴儿脂溢性皮炎的最常见表现为“乳痂”,即一种淡黄色、油腻鳞屑在头皮上的无症状且非炎症性的堆积,通常累及头顶及前额区。部分皮疹始于面部,伴红斑性、鳞屑性、橙红色的斑块,可累及前额、耳后区域、眉毛和眼睑、面颊及鼻唇沟。脂溢性皮炎也可能发生于尿布区、躯干(好发于脐区)或皮肤间擦部位,甚至多个部位同时发生。
②在颈部周围皱褶处、腋窝及腿部,病变湿润、发亮、无鳞屑且通常融合。在范围更广的类型中,躯干可能大面积受累,伴覆盖下腹部、耻骨区和腹股沟区和臀部的边界清晰的红斑和鳞屑。罕见情况下,婴儿脂溢性皮炎可能表现为红皮病型皮疹。
③婴儿大体上健康,进食和睡眠不受影响。临床通常表现为轻度瘙痒并有反复,但大多数病例最终在数周至数月内自发消退。持续超过12个月龄的病例罕见,且需要重新考虑其诊断。
治疗方案
乳痂
在婴儿中,脂溢性皮炎的病程具有自限性,且在数周至数月内自行消退。因此,我们建议初始治疗应为保守治疗,包括教育和安慰婴儿的父母,以及简单的皮肤护理措施。
①头皮脂溢性皮炎的保守处理措施:
在头皮上擦润肤剂如白凡士林、植物油、矿物油和婴儿油,以松解鳞屑,必要时保留过夜,随后用软刷如软毛牙刷或细齿梳去除鳞屑;经常使用温和的、不含药物的婴儿洗发水洗头,随后用软刷如软毛牙刷或细齿梳去除鳞屑
②对于累及范围更广的或持续时间更长的病例,我们建议使用一个短疗程的弱效局部用皮质类固醇类软膏,一日1次,持续1周,或使用2%酮康唑乳膏或洗发水,一周2次,持续2周。如存在显著的炎症,则首选皮质类固醇类软膏;在弥漫性病例中或父母对使用局部用皮质类固醇类软膏抱有疑虑时,2%酮康唑乳膏或洗发水是一种替代选择。目前尚无有关抗真菌剂或局部用皮质类固醇类用于婴儿乳痂治疗的随机试验。当短期使用时,较弱效的局部用皮质类固醇类软膏对于儿童而言通常是安全的。酮康唑洗发水可能会引起眼部刺激。其他抗皮脂溢性洗发水如2.5%二硫化硒、吡硫翁锌和水杨酸已被用于婴儿脂溢性皮炎的治疗。然而,尚无评估这些洗发水在婴儿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临床试验。
非头皮的脂溢性皮炎
我们建议,对累及婴儿除头皮外的其他部位脂溢性皮炎采用2%酮康唑乳膏(一日1次,持续1-2周)或弱效局部用皮质类固醇类(如1%氢化可的松乳膏,一日1次)治疗。应将局部用皮质类固醇类药物的使用限制在达到皮损清除的所需时间内,但不超过1周。可随意使用润肤剂。尚无评估婴儿中非头皮的脂溢性皮炎治疗的随机试验。考虑到此病自行消退的自然病程和局部用皮质类固醇类药物全身吸收的可能性,我们通常仅对婴儿脂溢性皮炎使用弱效局部用皮质类固醇类药物。
颈部皱褶处与其他皮肤间擦部位
我们建议采用局部用唑类药物如2%酮康唑乳膏或其他唑类制剂,一日1次,持续1-2周来治疗间擦部位脂溢性皮炎的婴儿。此外,或可无限制使用含氧化锌和/或凡士林的局部用乳膏或软膏。尽管尚无评估该疗法的随机试验,但累及间擦部位的脂溢性皮炎常出现白假丝酵母菌引起的二重感染。这种局部屏障有助于限制皮肤浸渍。
对治疗的反应
如经上述1周的皮质类固醇类软膏治疗或2周的抗真菌治疗后皮疹尚未消退,则应重新考虑其诊断。如果确诊为婴儿脂溢性皮炎,那么可能需要间歇性治疗疗程,因为这种疾病在消退前可能会复发数周至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