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脂血症病人的饮食应注意什么

01

高甘油三酯血症者要限制饭量

为什么要求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患者要限制饭量呢?我们所说的饭量也就是我们每天所吃的大米、面条等主食的数量。从营养学角度来看,这些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是碳水化合物,提供机体每天所需的大部分能量,是保证我们日常活动的能源。所以,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但是,饭量过大超过我们的正常需要也不是件好事。因为过多的碳水化合物进入体内,可以引起血糖升高,合成更多的甘油三酯,引起高甘油三酯血症。此外,过多的碳水化合物还能使许多促进甘油三酯合成的酶类的生物作用增强,血中的甘油三酯自然增多。

大量的试验已经证明:过多摄入谷类食物,特别是精制加工后的细粮,确实是明显升高血浆甘油三酯的主要原因。所以说,高甘油三酯患者应适当限制饭量,并注意粗粮、细粮合理搭配,这样才有益于甘油三酯水平的控制。

饭量吃得过多,身体产生的能量会过剩,就转化为脂肪储存,并可引起血甘油三酯升高。

02

高脂血症病人如何合理选择食物

简单说来,高脂血症病人的饮食应注意“一个平衡”和“五个原则”。

平衡饮食:患有高脂血症,很多人就完全素食、偏食,这是个误区,对身体是很不利的。我们从饮食中获得的各种营养素,应该种类齐全,比例适当,如果在两星期内您所吃的食物没有超过20个品种,说明您的饮食结构有问题。

食物金字塔是一个均衡健康饮食的指引。 

 

每天需进食金字塔内的五大类食物,包括:五谷类、奶类、肉类、菜类及水果,以利于吸收不同的营养素。注意塔尖的食物要少吃,例如脂肪、糖及油类。分布塔底的淀粉食物,是提供身体能量的主要来源。

五个原则:低热量、低胆固醇、低脂肪、低糖、高纤维饮食。

低热量:控制饮食的量,严格限制热能的供给,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旨在达到和维持理想体重。

低胆固醇:不吃高胆固醇食物,包括鱼籽、蟹黄、肥肉、虾头、鱿鱼、动物内脏等。同时,多吃些有降胆固醇作用的食物,如大豆及其制品、洋葱、大蒜、香菇、木耳等。

低脂肪:尽量少吃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包括动物性食品(肥肉、全脂奶、奶油、猪油、牛油、猪肠、牛腩及肉类外皮)和部分植物性食品(烤酥油、椰子油、椰子、棕榈油)。烹调用油宜选择较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油,例如:大豆油、米油、玉米油、红花籽油、葵花籽油、蔬菜油、橄榄油、花生油、芥花油、苦茶油,另外,鱼类及豆类之饱和脂肪酸含量较少,亦可多考虑用以取代其他肉类,作为蛋白质之来源。不吃或尽量少吃高油点心(腰果、花生、瓜子、蛋糕、西点、中式糕饼、巧克力、冰淇淋)。

低糖:尽量少吃含糖高的食物,如含糖的饮料,各种加糖的食物(饼干、蛋糕、酥糖、酥饼、月饼等)。

高纤维的食物:如各类水果、豆类、燕麦片、洋菜、木耳、海带、紫菜、菇类、瓜类、荚豆类及蔬菜茎部,不仅可提供植物固醇,还能增加可溶性纤维素的摄入,有助于降血脂。

03

严重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不能饮酒

为什么有严重高甘油三酯血症的病人要限制饮酒呢?这是因为酒精除了给身体提供更多的热量外,还可以刺激甘油三酯合成,使血中甘油三酯升高;加以大量美味佳肴伴酒助兴,也就意味着更多的热量和脂肪进入体内,为甘油三酯的升高增添了原料。

更为重要的原因还在于,甘油三酯明显升高的患者饮酒,会发生急性出血性胰腺炎,严重威胁生命安全。因为高甘油三酯血症给胰腺炎的发生提供了一个合适的内部环境,而酒精是促使胰腺炎发生的强有力的外部因素,二者内外结合,就使急性胰腺炎发生的危险大大增加了。

急性胰腺炎起病急,病情重,治疗效果不好,其死亡率高达50%以上,一直是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的医学难题。所以说,严重高甘油三酯患者酗酒的危险性真可说是无异于玩火自焚了。因此,我们奉劝已知甘油三酯升高且曾患过胰腺炎的朋友,为了您的生命安全,请远离酒精,谢绝一切“人情酒”、“社交酒”,莫把生命当儿戏!

健康的钥匙在自己手里。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是健康四大基石。高脂血症的患者要从改善生活方式做起,调整饮食结构,适当活动,彻底戒烟,适量饮酒,每天不超过15g酒精,调整心情,卸下压力,轻松工作。同时咨询医生进一步配合治疗。

高脂血症的防治误区

  防治高脂血症对维护人体健康至关重要。但据调查,高脂血症病人的服药率和治疗达标率都很低,这主要与患者甚至一些医生在高脂血症的防治方面,存在一些认识误区有着直接的关系。

误区一:降血脂就是降甘油三酯

  研究证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与血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密切相关,而是否与甘油三酯有关,尚存在争议。因此,降脂治疗最重要的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而非甘油三酯。

误区二:血脂化验结果正常就无需治疗

  血脂化验检查结果正常不一定不需要治疗,关键要看病人的情况而定。例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3.4毫摩尔/升,对于一个无任何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健康人而言,确属正常范围,无需降脂治疗,但对患过心肌梗塞、糖尿病及做过支架治疗或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人而言,该血脂水平则可加重病情,因此,应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至3.12毫摩尔/升以下。但在化验报告中通常只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于3.64毫摩尔/升,标示为血脂增高,结果使迫切需要降脂的患者误认为自己无需治疗,从而耽误了病情。

误区三:没有症状就没有疾病

  高脂血症的危险之处,就在于它不易被人们觉察。由于高脂血症临床表现隐匿,能够引起心肌梗塞、脑中风等严重病症,故有“沉默杀手”之称。虽然血脂增高也有一些蛛丝马迹,部分病人在皮肤上可出现黄色瘤,但除眼睑处的黄色瘤易被发现外,其它部位(肌腱、肘、膝、臀或踝部等)的黄色瘤均较隐蔽,不易被察觉。

  故专家建议:20岁以上者应至少每5年进行一次空腹血脂谱检查,检查包括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等,以便及早发现病情,及早采取防治措施。

误区四:降胆固醇可诱发癌症

  “血胆固醇浓度降得太低可诱发癌症”之说曾风行一时,然而大规模的临床试验结果已经推翻了这一结论,胆固醇降低不会增加非心血管病,如癌症等的死亡率。

误区五:血脂正常后即可停药

  人们都知道在高血压的治疗过程中,当血压长期稳定后,即可逐渐减少用药的剂量和种类。但是临床观察显示,在血脂达标后,如果病人减少调脂药的药量或停药,往往可引起血脂再次上升。因此,只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不低于50毫克/微升,病人不出现严重或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就不应减少用药的剂量。

误区六:降脂药物副作用严重

  据研究,他汀类降脂药可引起转氨酶升高、非特异性肌痛、关节痛、肌炎,以及致死性横纹肌溶解等病症。但事实上,大多数人对他汀类药物的耐受性都良好,只有0.5%~2.0%的服药者会出现转氨酶升高,且减少用药后,升高的转氨酶常可降至正常,当再次增加药量或选用同类药物时,转氨酶常不会因此再次升高。

  他汀类药物在某些情况下可引起非特异性肌痛或关节痛,但严重的肌炎比较罕见,至于致死性横纹肌溶解则更为罕见。肌炎最常发生于合并多种疾病或同时使用多种药物治疗的患者。如果患者尤其是联合用药者的肌酸激酶高于正常值上限10倍,则应在肌酸激酶降至正常后,再开始用药。

赞赏

长按







































白癜风怎样快速治疗
北京看白癜风是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rainbown.net/yfcs/17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