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器包括泪液的分泌部和泪液的排出部:
——泪器病概述——
常态下,泪液生成和排出保持平衡,眼睑的瞬目运动将腺体分泌的泪液均匀涂布到眼表,除少量蒸发外,大部分泪液通过虹吸现象进入泪点,经排出系统引流到鼻腔。分泌系统或排出系统的病变,包括先天异常、炎症、变性和肿瘤,统称为泪器病。
泪腺受情感或外界刺激后大量分泌,起到冲洗、稀释刺激物的作用,产生泪液过多而流出睑裂造成流泪。炎症性肿胀、组织增生、瘢痕黏连、肿瘤压迫、先天性狭窄或闭锁等都可以引起泪道阻塞,泪液不能流入鼻腔而导致泪溢。
泪液排出系统疾病
一、泪道功能不全
泪道功能不全是指没有器质性阻塞的泪液引流不畅,即泪道冲洗通畅而表现为泪溢。
有单侧或双侧泪溢史。部分患者泪点外翻,脱离泪湖,泪液不能通过泪小管毛细现象吸入泪道。
泪点外翻原因:如结膜、泪阜肥厚及痉挛性、瘢痕性睑外翻、老年性下睑松弛、面神经麻痹等,下睑皮炎可引起睑外翻,不断擦拭及泪液的刺激加重皮炎和泪点外翻,形成恶性循环。眼轮匝肌的收缩推动着排泪,眼轮匝肌松弛可使泪液泵作用减弱或消失,泪液排出障碍。鼻泪管瓣膜功能不全可引起泪囊气肿,触之有捻发声,引起泪液引流不畅。
去除病因。矫正泪点位置异常,如行眼睑外翻矫正术,也可在切除泪点下方结膜及结膜下组织、结膜点烙术,使泪点复位。眼睑水平松弛可行眼睑或外眦带缩短手术。
二、泪道狭窄或阻塞
泪道阻塞常发生在泪点、泪小管、泪囊与鼻泪管交界处以及鼻泪管下口,主要症状为泪溢。
泪点狭窄、闭塞或缺如,使泪液不能进入泪道。各种原因引起泪小管、鼻泪管的阻塞或狭窄,如先天性闭锁、炎症、肿瘤、外伤、异物、药物毒性等引起的泪道结构和功能不全,使泪液不能排出。
泪管阻塞常见于Stevens-Johnson综合征、类天疱疮和其他结膜皱缩性疾病。全身使用氟尿嘧啶类药物和局部使用碘苷眼药水可使泪管发生阻塞。鼻泪管下段是解剖学的狭窄段,易受鼻腔疾病的影响而阻塞。
泪道先天性阻塞通常是鼻泪管鼻侧末端的Hasner瓣发生膜性阻塞所致,患儿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就发现有溢泪症状,可单眼或双眼,泪囊若继发感染,可出现黏脓性分泌物,形成新生儿泪囊炎。先天性泪囊膨出,患儿出生时可见扩张的泪囊,缺乏炎症表现,检查鼻腔可见泪囊向下膨出到鼻腔的外侧壁。先天性皮肤泪道瘘管,在皮肤面有瘘管形成和粘性分泌物。
成人因泪道狭窄或阻塞引起的器质性泪溢,多见中年人,最常见原因为肿瘤或泪道中存在泪石,女性较男性易受累,多发生在30~35岁。相当多的成年人泪溢并无明显的泪道阻塞,是因眼轮匝肌松弛,泪液泵作用减弱或消失,泪液排出障碍,为功能性泪溢。泪道狭窄或阻塞可发生在泪道任何部位,因此确定阻塞部位对选择治疗方案十分重要。
常用的检查方法:泪道冲洗、X线碘油造影、泪道探通等。
泪道冲洗能帮助判断阻塞部位:如冲洗液完全从原路反流者为泪小管阻塞;冲洗液从上或下泪点进入后由另一泪点反流者为泪总管阻塞;
冲洗时有阻力且冲洗液部分进入鼻腔、部分自泪点反流者为鼻泪管狭窄;冲洗液自另一泪点反流伴有黏性或黏脓性分泌物者为鼻泪管阻塞合并慢性泪囊炎。X线碘油造影可显示泪囊大小及阻塞部位。诊断性泪道探通有助于证实上泪道(泪点、泪小管、泪囊)阻塞的部位。治疗性泪道探通主要用于婴幼儿泪道阻塞。
大部分先天性Hasner瓣阻塞在出生后4~6周自行开放,可先行局部按摩和抗生素眼药水点眼,鼻腔应用缓解充血的婴儿滴鼻剂等治疗。
不能自行痊愈或治疗无效,半岁以后可考虑行泪道探通术。
先天性皮肤泪道瘘管可手术切除。
泪点膜闭,可用探针或泪点扩张器直接刺穿,然后行泪道冲洗。
泪点狭窄,通过扩张或硅胶管植入进行治疗。
泪点缺如,在泪管相应部位做睑缘切开,同时行泪囊逆行硅胶插管。
如泪点和泪管完全缺如,行结膜-泪囊-鼻腔吻合术。
泪管阻塞,通过留置泪道硅胶管治疗。
泪道激光有较满意的治疗效果,近年来内镜的引入,使泪道激光的操作更直观,可直视下行泪道镊及微型环钻或激光疏通泪道阻塞部位。
鼻泪管阻塞可行鼻腔泪囊吻合术。
三、急性泪囊炎
急性泪囊炎有毒性强的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或β溶血链球菌,或少见的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多为慢性泪囊炎的急性发作,也可突然发生。新生儿泪囊炎的致病菌多为流感嗜血杆菌,如不采取快速、有效的治疗,易演变为眶蜂窝织炎。
起病急,患眼充血、流泪,脓性分泌物。泪囊部红、肿、热、痛明显,常波及眼睑及面部。眼睑肿胀,结膜充血、水肿,颌下及耳前淋巴结肿大。全身可有发热不适。数日后局部形成肿胀,破溃排脓后炎症减轻。可形成泪囊瘘管,时愈时发或长期不愈。机体免疫力底下或感染未控制着,可演变为眼睑眶隔前蜂窝织炎、眶蜂窝织炎或脓肿,甚至引起全身脓毒血症导致死亡。感觉也可沿泪道逆行,导致角、结膜感染。
治疗原则:控制感染,缓解疼痛,使堵塞的泪道重新通畅。早期局部热敷,超短波理疗,滴抗生素眼药水,全身应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脓肿出现波动感则切开排脓、引流,内容物细菌培养,涂广谱抗生素药膏。一旦缓解,尽可能手术。炎症期忌行泪道冲洗或泪道探通,以免感染扩散。
四、慢性泪囊炎
慢性泪囊炎是一种常见的眼病,在鼻泪管下端阻塞,泪囊分泌物滞留的基础上发生,常见致病菌为肺炎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等。女性较男性多见。堵塞原因可能与泪道外伤、沙眼、鼻炎、鼻中隔偏曲、下鼻甲肥大等因素有关。
主要症状为溢泪,泪囊部皮肤潮红、糜烂,出现慢性湿疹表现。挤压泪囊区有粘液或脓性分泌物自泪点溢出。鼻侧球结膜充血。如泪囊内分泌物长期引流不畅,泪囊可逐渐增大形成泪囊粘液囊肿。慢性泪囊炎是眼部的感染病灶,泪囊中的致病菌及脓性分泌物反流到结膜囊,可引起结膜炎,角膜存在损伤的情况下,可导致角膜溃疡。要重视慢性泪囊炎对眼球构成的潜在威胁,特别是在施行内眼手术前必须进行治疗,避免引起眼内化脓性感染。
治疗原则,药物控制炎症后,手术使阻塞的泪道重新通畅。局部使用抗生素滴眼液,或泪道冲洗后注入抗生素,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鼻腔检查明确鼻中隔和鼻甲之间是否有足够的引流空间,对估计手术效果很重要。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目的是在泪囊和鼻腔之间建立永久性泪液引流通道。近年来,内镜应用于治疗慢性泪囊炎,通过激光将泪囊和鼻腔之间的堵塞疏通,重建泪液引流通路。高龄患者可行泪囊摘除术,但术后留有泪溢症状。
五、泪小管炎
泪小管炎为泪小管的慢性炎症,多由沙眼衣原体、放线菌、白色念菌或曲霉菌感染引起。发病率不高,儿童易患,多为下泪小管感染,常继发于眼部化脓性结膜炎,因此常难以正确诊断。如不治疗,将引起泪管狭窄。
患眼轻度红肿、刺激,伴少量分泌物。内眦部睑缘、结膜轻度充血,泪点水肿、压迫泪小管有分泌物溢出。泪囊摘除术后仍能从泪点挤压出粘性分泌物是泪小管炎的间接证据。分泌物涂片检查有助于致病微生物的确诊。
用抗生素溶液冲洗。严重者行泪小管切开,将坏死组织刮除,用碘酊烧灼粘膜面,治疗后易复发。全泪管阻塞后需建立人工引流通道,施行结膜-泪囊-鼻腔吻合术。
进展和趋势
随着对泪膜功能及干眼症的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泪液分泌系统的各种病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眼表疾病作为一个新的眼病类别确立下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此外,对泪液排泄系统疾病也进行了新的探讨。泪道狭窄与泪道阻塞长期以来给病人生活上带来了不适和痛苦,也使医务人员在治疗上感到棘手。近年来,泪道激光和义管的应用给泪道病的治疗增加了新手段,减少了副作用。今后,对泪腺分泌障碍性疾病的探讨,通过免疫学、组织学等方面的研究,可望取得新进展。在长效的人工泪液研制方面也会取得更大突破。此外,随着内镜的推广应用,泪道疾病作为眼-鼻相关的疾病之一,通过多学科合作,在治疗上必将取得新的突破。
——摘录于《眼科学》第二版
“泪道专家”—眼科泪道自主品牌,专业提供产品、服务和培训等一站式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