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1陈某,男,34岁。
初诊:双目上胞虚浮,不红不痛,得病数日。现胞虚如球,头胀口干。
舌苔薄白,脉象浮数。
辨证:湿热上扰,脾失健运。
治法:调脾清热、驱风利湿。
主方:祛风清热消肿汤。
处方:天花粉、连翘各15gg,炒荆芥、防风、牛蒡子、桔梗、生白术、茯苓、泻泽各9g,薄荷(后下)、生甘草各6g。每日1剂,水煎服。
复诊:服5剂后。双目胞睑浮肿消退,继宗前方去天花粉加党参9g,服4剂而愈。
按语:本案主要症状为:一眼或两眼上胞虚浮肿起,皮色菲薄,不红不痛。如用指压,则感觉虚软,肿处每因压迫而平陷,但少顷立即平复如旧。病多逐渐发生,劳累少睡与感冒为其诱因。至于其病因,多与脾肺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因肺不宣水、脾不制水、肾不行水导致胞睑经络壅滞,络内水液渗溢所致。治宜调脾清热、驱风利湿。方中天花粉、连翘清热;荆芥、防风、牛蒡子、桔梗、薄荷疏风;白术、茯苓、泻泽、陈皮健脾利湿;甘草和中。诸药合用,共奏调脾清热、驱风利湿之功。服9剂之后,.眼睑水肿,随之消退。
案2张某,男,65岁。
初诊:双目胞虚如球,按之稍平,顷复如故。得病半年,头晕耳鸣,腰背酸楚,舌苔白滑,脉象沉细。胞睑虚软浮肿,睑皮重坠,睁开乏力:胃呆纳少,四肢倦怠,舌淡脉细。
辨证:脾虚气弱,水积胞睑。
治法:健脾益气,利水消肿。
主方: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处方:茯苓15g,党参、炒白术、泽泻、制半夏、藿香梗各9g,桂枝、炙甘草、陈皮、砂仁(后下)各6g。每日1剂,水煎服。
复诊:服7剂后,胞肿减轻,眩晕尚作,腰膝冷痛,症系脾肾阳虚,前方加熟附片9g,再服5剂而愈。
按语: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制半夏、陈皮、砂仁行气化痰;藿香芳香化湿;桂枝、泽泻化气利水。脾肾阳虚加熟附片,气虚甚兼血虚者,加当归9g,生黄芪15g。
案3薛某,女,48岁。
初诊:半个月来,因操劳过度,出现双目胞睑虚软浮肿,眼皮重坠,睁开乏力。胃呆纳少,多痰,四肢倦怠,舌淡,脉细。
辨证:脾气虚弱,水湿上泛。
治法:健脾益气,利水消肿。
主方:春泽汤加减。
处方:党参、泽泻、炒白术、茯苓各12g。桂枝、制半夏,陈皮、炙甘草各6g。每日1剂,水煎服。
复诊:服7剂后,胞睑浮肿已退,眼睁有力,精神好转,再宗前方黄芪15g,服5剂以巩固善后。
按语:胞睑水肿,多由某些内脏疾病所引起。由于胞睑皮肤菲薄,组织疏松,所以容易潴留水分而发生肿胀。方中用五苓散加党参以健脾益气;合二陈汤以化痰湿。脾健实则水肿消退,痰湿化解。
案4王某,女,48岁。
初诊:近3个月来,出现双眼睑浮肿,皮色较淡,按之如绵,眼珠微红不痒,伴有体倦乏力,食纳不佳,脉缓,舌质淡,苔薄白。
辨证:脾虚湿盛,水停胞睑。
治法:健脾益气,利水渗湿。
主方:祛湿健脾汤
处方:党参、山药、茯苓、白术、薏苡仁各15g,牛蒡子(炒)、连翘、泽泻、猪苓、车前子各10g,陈皮、砂仁壳、甘草各6g。每日1剂,水煎服。
复诊:服5剂后,胞睑浮肿明显减轻,继服5剂而愈。
按语:方中党参健脾益气;山药气阴并补;茯苓、薏苡仁、泽泻、猪苓、车前子利水渗湿消肿;陈皮,砂仁理气燥湿;牛蒡子、连翘疏散风热,以防湿聚化热,甘草调和诸药。脾虚较重者加黄芪、白术;胞睑刺痒者加蝉蜕、薄荷、防风。
案5刘某,女,35岁。
初诊:近2个月来,上睑重坠难睁,皮色光亮微红,伴有咳嗽气喘,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
辨证:痰湿上犯,水停胞睑
治法:宣肺行水,散风清热。
主方:加减越婢汤。
处方:生石膏、茯苓、蔓荆子各15g,白术、猪苓各12g,麻黄、杏仁、法半夏各10g,陈皮、甘草各6g。每日1剂,水煎服。
复诊:服5剂后,眼睑浮肿减轻,咳喘基本控制,继服5剂而愈。
按语:方中麻黄开宣肺气,祛风消肿;白术、茯苓、猪苓健脾益气,利水消肿;石膏解肌清热;杏仁清降肺气;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甘草调和药性。若全身乏力、脉弱者,加党参、黄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